白叟72岁开端制造各类模型船 天博为其办展览

  古帆船、邮轮、货轮、已消失40多年的北塘门锭子渔船昨日上午,天津博物馆二楼博趣坊展出的12艘模型船,都由91岁的孙伯信白叟亲手制造。孙大爷从小就对船有着特别的爱情,年轻时曾是修船工,为了追逐自己的愿望,白叟从72岁开端手工制造模型船,19年来已做了12艘模型船。这次在天博为期两天的展览圆了白叟多年的愿望,他期望可以经过这次展览,让年轻人了解我国古代兴旺的造船技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昨日,在天博博趣坊,91岁的孙伯信白叟正在为前来观赏的市民解说自己的模型船,好像每艘船背面都有一段故事。“这种是我年轻时在造船厂修过的船,它的姿态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还有这艘木船,是北塘门锭子渔船,现在制造工艺现已失传了。”

  这次展览展出了12艘模型船,既有金属原料的客轮、货轮,也有木质的古帆船、渔船等,这些船做工非常精密,真船上有的,模型船上简直都有表现。这些船中,最大的客轮有1米多,最小的渔船只需20多厘米,周围的展柜里还摆放着斧子、电焊、剪子等制造模型船的东西,这些东西也是孙大爷亲手制造的。

  孙伯信出生在海边城市大连,从小每天跟着父亲坐着小舟出海打鱼。那时候,父亲常常看着海里的船问儿子:“这船你能做出来吗?”因而孙伯信对船有一种特别的爱情。孙伯信10岁时父亲逝世了,从此船对他的意义又多了一层“亲情意义”。17岁时,孙伯信成为大连造船厂的一名修船工,一干便是6年。23岁时,他前往沈阳又干起了冶金职业,几十年来流浪了多个城市,在50多岁时久居天津。

  退休后的孙伯信常常去第二工人文明宫健身,1994年,72岁的他仍不服老,决议着手制造模型船。船的曲线怎样规划、发动机放在哪、涡轮怎样装置等,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

  孙大爷说,最困难的便是船底的弧线多年没触摸船了,也没什么图纸,全凭脑子里的形象,船身的弧度是我在一次一次实验中画出来的。”

  制船期间,孙伯信每天都趴在桌上画图纸,一遍一遍实验,一点一点修正。就连晚上睡觉,脑子里都是船的影子。之后,买资料、做船底、搭结构、贴铁板、焊接,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刻,第一艘船才做好,白叟的愿望也跟着这艘船渐渐起航,一坚持便是19年。

  孙大爷想经过这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船、爱上船,“我正在做第13艘模型船,只需我还能动,就要持续做下去。我想将手工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一起期望我国的船文明能传承下去。”孙大爷说。(记者王昊实习生王荻霏摄影记者赵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