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天上之水”装满城市“水缸”

产品详细介绍:

  一方面是城市的严重缺水,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年年在下降,另一方面是雨水白白流失又造成城市水涝、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现实迫切要求城市加快雨水收集利用,这不单单是解决110座严重缺水城市的出路,也是保障400多座缺水城市用水的良策。

  随着城市框架迅速拉大、人口急剧增长以及城市经济的快速地发展,城市用水的供求矛盾日益凸显。有关方面的有经验的人指出,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期,其间城市的用水将呈更加困难的局面。到2030年,我国将缺水400亿立方米至500亿立方米,缺水高峰将会出现,城市用水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把雨水作为城市重要水资源加以收集利用,慢慢的变成了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新兴课题。

  雨水收集利用在我国虽历史久远,但主要存在于缺水的农村地区,只是当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在某些地方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后,雨水利用的重点才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尽管目前我国城市的雨水收集利用基本上还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由于缺水形势严峻,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了雨水收集利用项目研究。北京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包括雨水收集利用规划内容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同年,北京市开始在8个城区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的雨水收集利用工程22项,在建雨水收集利用工程近20项。2003年3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水利局又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明确“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桥梁和其他构筑物等建设工程设施)均应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建设工程的附属设施应与雨水利用工程结合。景观水池应设计为雨水储存设施,草坪绿地应设计建设为雨水滞留设施”等等。据有关部门介绍,北京城区雨水最大可利用量年均为1.93亿立方米。按北京年均595毫米降水量和平均每年新增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估算,如果有80%的建筑有雨水收集设施,北京市每年可以留下238万立方米的“天上之水”。

  目前,雨水收集利用在北京已进入实质性的推广实施阶段,国内一些大中院校的研究人员及专家也就雨水利用工程的收集方式、处理技术、利用途径、有一定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积极探讨。专家的一致看法是:当务之急要尽快制定雨水收集利用的技术指南、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加强雨水收集利用工作的技术立法;加强跨行业联合攻关,因地制宜,推广雨水利用技术;采用“贴近自然,还原生态”的方式,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科学发展、充分合理规划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等工作。

  不过,专家也同时强调:由于城市雨水水体质量情况比较复杂,每个城市和区域的真实的情况不同,汇水面、季节、降雨特征等的不同,会导致径流水质出现大的差别。比如,由于大气污染、屋面材料以及非降雨期屋面上积累的大气沉降物以及路面材料、汽车排泄物、生活垃圾、或植被地带冲出的泥沙等的影响,路面雨水径流水质会更复杂。我国不少城市目前空气状况很差,会导致雨水水质的下降;一些城市出现的酸雨,不仅对渗透设施的利用会有影响,由于降水立即进入地面和地下水源,也会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和水环境质量。

  专家认为,屋顶的设计及材料选择是控制屋面雨水径流水质的有效手段。应该对油毡类屋面材料的使用加以限制,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品种。应有计划地对这类旧屋顶做改造,这样,不仅可美化市容,还能解决材料老化漏水、保温抗寒效果差问题,同时也可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控制屋面污染源。再有是利用建筑物四周的花坛和绿地接纳屋面雨水美化环境,净化雨水。专家强调,所有这些都必须有有关政策、法规、管理及技术等各种措施的支撑及行政部门的支持。

  可喜的是,建设部正加紧制定《加快雨水利用的技术标准》,为尽可能利用雨水资源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