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吃苦耐劳踏实肯干 农民工也能“逆袭”
新闻背景:2016年2月1日,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共表彰981名全国优秀农民工和100个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泸州市两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走进四川海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铸造车间,工人们正忙碌着,一位中等身材带着安全帽的人,正在给一位工友讲解着什么。工友和记者说:“他就是蒲教平,我们的车间主任。”
从一个农村小伙到普通小工,再到全国优秀农民工,蒲教平凭借自己的扎实苦干,永不服输的拼劲,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
41岁的蒲教平是江阳区况场街道方山村人,在铸造这一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1992年,离开学校的蒲教平进入一家工厂学铸造。刚进厂时啥都不懂,他不懂就问,问师傅、问组长、问主任,很多人的知识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他的很多专业相关知识是从老师傅们那里和实践中学来的。
渐渐地,蒲教平不满足于向老师傅、领导们提问了,而是反过来向自己提问。1999年,蒲教平进入四川海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厂里安排他当造型工,他问自己:怎样提升个人的产品合格率?工人的工资是计件工资,出了废品,前面的劳动都白干了。渐渐地,他做的凸轮轴、飞轮、泵体等产品,合格率要比别人高出多个百分点,在一群造型工中,脱颖而出。
“铸造是一份苦、脏、累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艰苦到一个什么程度?蒲教平指着车间里的行车和记者说,当年自己进厂学艺的时候厂里可没这个东西,“铁水全靠人抬,都是一两千度的铁水。” 蒲教平说,当时浇注铁水全靠人拉手抬。
“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是同事对蒲教平的印象,车间里,无论是高温炉前排除一些故障,还是浇注现场抬铁水,哪里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蒲教平的努力被老板看在眼里。当时工厂正好进行技改新进了一批造型机,成立了一个机器造型组,蒲教平被任命为这个组的组长,这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他配合技术人员安装造型机、制作适用的工装、带领全组参加操作培训,还大胆地对产品工艺改进提出自己的意见。造型机的应用,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努力,机器造型组的合格率保持在了98%以上。
随着企业的发展,工厂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量从原来的几百吨扩大到近2000吨。2003年下半年,工厂任命他为铸造车间计调员。当年工厂的生产部门只有一个铸造车间,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认真研究各工序间的配合关系,提出一日一周期的生产组织设想,有效地整合车间的人员、设备、工装、原材辅料各种资源,根据人员技术水平组织操作小组,派遣适当技术难度的产品。使各工序之间良好地衔接、配合,有效地组织生产。在他的努力和调配下,铸造车间年年超额完成经营计划。
2004年下半年,蒲教平被任命为铸造车间主任,成了一名管理人员。在他手下,有学历比他高的,也有专业方面技术职称比他高的,但大家对蒲教平都服气。“我从一名小工成长起来,我理解一线工人们的想法,明白他们的需求,我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大家争取。”蒲教平说,每次给大家分配任务,他总是要先想一下,要求别人做的自己能否做到,是否合理。
作为一个农民工,蒲教平从没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在他看来,行行出状元。“岗位没有高低贵贱,只要自己肯干,就能做出成绩。”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蒲教平从一名农村娃成长成为企业骨干,成为全国优秀农民工,他说,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到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