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套海床泥面下油气生产系统完成测试
产品详细介绍:
水下生产系统是海洋油气田开发必不可少的核心装备。近日,锦州25-1西油田1井区开发项目水下生产系统全部测试完成,这套自主研发制造的水下生产系统,能安装在海床泥面之下,为我国海洋油气田开发带来技术突破。
锦州25-1西项目水下生产系统工艺复杂,而且很多技术都是首次尝试,且全部设备集中在泥面以下直径24米的钢圆筒内,安装空间非常狭小,对集成测试提出极高要求。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项目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勐:通过发挥海油工程全产业链优势,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填补12项行业技术空白。历时2个多月,完成水下控制管理系统集成、水下结构、安装模拟等23项复杂测试,确保系统结构、通信、控制、稳定性等安全可靠,为后续的海上安装和系统联调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深海水下生产系统通常安装于海床之上,渤海海域由于水深较浅,渔业、通航活动频繁,对水下生产系统的安全性导致非常严重挑战。中国海油首创钢制水下生产防护系统,并安装于海床泥面下,将采油树、管汇系统、连接系统、水下控制管理系统等罩在里面,全方位保护水下生产系统不受破坏。
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锦州25-1西油田1井区开发项目负责人 孟凡然:通过自主创新海床泥面下钢圆筒防护系统,为未来渤海油气田开发模式和生产运营方式变革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有效释放渤海受限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潜力,逐步提升我国能源自主供给能力。
据了解,下一步,锦州25-1西项目水下生产系统近期即将装船运往海上来安装,全力确保项目今年按期投产。
时值冬日,西北大地寒风凛冽。入冬以来,长庆油田一线保供人员加密设备巡检力度,加强数智化管护,利用无人机、机器人等数字化设备,逐步提升巡检效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高效,管网运行畅通,全力保障冬季能源供应。
“海洋石油123”将在江苏南通交付 数字“克隆体”让海陆协同跨越“山海”
16日,我国首艘海陆一体化生产运行的智能“海上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23”将在江苏南通交付,对于实现我国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层次地融合、快速推进我国能源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深水沉积学与油气地质研究,最终是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我们要有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