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世璧院士: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的几点经历

产品详细介绍:

  6月26日,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学术讨论会上,总医院骨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介绍了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的几点经历。

  “汶川地震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现代化战役。”卢世璧以为汶川地震的特殊性给救援作业带来了诸多困难。

  无电、无水、无交通、无通讯,导致前方状况不明、无法指挥,伤员后送及救灾物资前运困难,大型机械东西难以到位,抢救作业无法展开灾区内有不一样的修建致伤,如山区土墙承重房,伤多死少,窒息多;砖结构及砖混结构的坍毁以砸伤和揉捏伤为主。因为发掘困难,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等要素,即便动用直升飞机立体后送,伤员来诊时刻长,最长100~200余小时不等,影响后期救治作业。

  尽管如此,13万多救援大军日夜兼程进入灾区,全国医务医疗队3.5万人齐赴灾区,20余万志愿者无私奉献,“总的来说,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广阔指战员、全国的医务作业者无私奉献,汶川地震伤员的救治作业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卢世璧归纳了汶川地震的伤情及致伤特色。依据计算,总医院共收治1070例伤员,其间骨科伤员789例,单纯骨科损害557例,单纯其他脏器损害248例,多发伤(骨科兼并其他)232例,筋膜空隙综合征25例,肾衰8例,气性坏疽1例,截肢26肢(23例),逝世11例。

  作为总医院高档专家医疗队的一员,卢世璧归纳了他们所做的4件重要作业:榜首,与总医院统一指挥,处理伤员多与医师、手术室少的问题;第二,进行病况分类,拟定医治计划,按轻重缓急安排手术医治;第三,地震伤员的医治施行;第四,危重患者抢救。

  卢世璧指出了现场急救中的几个留意点:及早免除重物压力;患肢制动;制止按摩与热敷;患肢不该举高;饮用或输入碱性液体;揉捏时刻过长,应在伤肢近侧端上止血带。

  第二步,灾区一线急救,包含辅导发掘抢救,急救处置、抢救生命,紧迫后送,哀鸿的伤病保健。

  第三步,灾区二线救治。例如成都系轻灾区,兼有一线救治及二线救治的使命,最多的便是骨科伤的处理和揉捏伤的处理。

  卢世璧说:“骨科伤口医治水平有很大前进。在正规麻醉及手术室内做相关操作,本队所进行施行的手术在今后随诊中无再手术现象,感染率很低;而在一线帐子内进行骨科确定性手术医治的患者,术后随诊感染率很高。”

  卢世璧特别指出,关于揉捏综合征的处理,一般医师不太熟悉。揉捏伤血透问题是新课题,缺乏经历。

  别的,揉捏综合征截肢后会发生一系列适应症,如患肢肌肉无血运、坏死肌肉及神经无康复可能性、术后肢体无功用,减张、减压后全身中毒症状不见好转。对此,卢世璧以为截肢后有几点必需求分外留意:地震伤受伤部分广泛,截肢平面以上的肌肉搀杂坏死安排;要选用开放性截肢,持续引流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操控出血;有可能再截肢。

  连续性肾脏代替医治(CRRT)在危重患者的临床使用日益广泛,CRRT根本克服了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的缺乏,全面改进体内环境,纠正体内高血钾,削减肌红蛋白,纠正高氮血症,是保全生命的重要手法。可是,在透析医治中晚期,往往存在创面、残端出血以及胸腔、颅内出血的问题,症状背面的原因并未搞清楚。对此,卢世璧主张立项研讨该问题。

  卢世璧举了个比如,汶川地震中有一名伤员,右上臂及胸腹部揉捏伤40小时,右前臂严峻肿胀,行右上臂切开减张并CRRT医治。术后状况尚平稳。但术后3天呈现腹胀、四肢厥冷及微循环妨碍。B超见腹部有液体,开腹探查,见空肠迟发性穿孔,切除部分肠道1.5米。两天后死于腹腔严峻感染所造成的多器官衰竭。卢世璧着重,需求留意胸、腹部揉捏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