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维修需要注意的几点及处理方法全解

产品详细介绍:

  模具维修需要注意的几点及处理方法全解模具维修及需要注意的几点模具的维护要领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才可以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卸料弹簧在固定板与卸料板。模具维护的要领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才可以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卸料弹簧在固定板与卸料板之间...

  模具维修及需要注意的几点模具的维护要领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才可以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卸料弹簧在固定板与卸料板。模具维护的要领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才可以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卸料弹簧在固定板与卸料板之间和卸料弹簧直接顶在内导柱上的模具结构,其卸料板的拆卸要保证卸料板平衡弹出,卸料板的傾斜有可能导致模具内凸模的断裂。凸凹模的维护凸凹模拆卸时应留意模具原有的状况,以便后续装模时方便复原,有加垫或者移位的要在零件上刻好垫片的厚度并做好MATCH_

  _84_1。更换凸模要试插卸料块、凹模是否顺畅,并试插与凹模间隙是否均匀,更换凹模也要试插与冲头间隙是否均匀。针对修磨凸模后凸模变短需要加垫垫片达到所需要的长度应检查凸模有效长度是否足够。更换已凸模要查明原因,同时要检查相对应的凹模是否有崩刃,要不要研磨刃口。组装凸模要检查凸模与固定块或固定板之间是不是间隙足够,有压块的要检查是不是留有活动余量。组装凹模应水平置入,再用平铁块置。如凹模面上用铜棒将其轻敲到位,切不可斜置强力敲入,凹模底部要倒角。装好后要检查凹模面是否与模面相平。凸模凹模以及模芯组装完毕后要对照料带做必要检查,各部位是不是装错或装反,检查凹模和凹模垫块是否装反,落料孔是否堵塞,新换零件要不要偷料,需要偷料的是否足够,模具需要锁紧部位是不是锁紧。注意做脱料板螺丝的锁紧确认,锁紧时应从内至外,平衡用力交叉锁紧,不可先锁紧某一个螺丝再锁紧另一个螺丝,防止造成脱料板傾斜导致凸模断裂或模具精度降低。卸料板的维护卸料板的拆卸可先用两把起子平衡撬起,再用双手平衡使力取出。遇拆卸困难时,应检查模具内是否清洗整理干净,锁紧螺丝是否全部拆卸,是否应卡料影起的模具损伤,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切不可盲目处置。组装卸料板时先将凸模和卸料板清洗整理干净,在导柱和凸模导入处加润滑油,将其平稳放入,再用双手压到位,并反复几次。如太紧应查明原因(导柱和导套导向是不是正常,各部位是不是有损伤,新换凸模是否能顺利过卸料板位置是不是正确,),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固定板有压块的要检查卸料背板上偷料是否足够。卸料板与凹模间的

  接触面,长时间冲压产生压痕(卸料板与凹模间容料间隙一般为料厚減0.03-0.05mm,當压痕严重时,会影响材料的压制精度,造成产品尺寸异常、不稳定等,需对卸料镶块和卸料板做维修或重新研磨。等高套筒应作精度检查,它不等高时会导致卸料板傾斜,其精密导向、平稳弹压功能將遭到破坏,須加以维护。导向部位检查导柱、导套配合间隙如何,是否有烧伤或磨损痕迹,模具导向的给油状态是不是正常,应作检查。导向件的磨损及精度的破坏,使模具的精度降低,模具的各个部位就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故必须作适当保养以及定期的更換。检查导料件的精度,若导正钉磨损,已失去应有的料带导正精度及功能,一定要进行更换。检查弹簧狀況(卸料弹簧和顶料弹簧等),看其是否断裂,或长时间使用虽未断裂,但已疲劳失去原有的力度,必须作定期的维护、更換,否则会对模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或生产不顺畅模具间隙的调整模芯定位孔因对模芯频繁、多次的組合而产生磨损,造成组装后间隙偏大(组装后产生松动)或间隙不均(产生定位偏差),均会造成冲切后断面形状变差,凸模易断,产生毛刺等,可透过对冲切后断面状况检查,作适当的间隙调整间隙小时,断面较少,间隙大时,断面较多且毛边较大,以移位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间隙,调整好后,应作适当记录,也可在凹模边作记号等,以便后续维护作业。日常生产应注意收集保存原始的模具较佳状况时的料带,如后续生产不顺畅或模具产生变异时,可作为模具检修的参考。另外,辅助系统如顶料销是否磨损,是否能顶料,导正钉及衬套是否已磨损,应注意检查并维护。模具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在级进模的冲压生产中,针对冲压不良现象必须到具体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从根本上解决所发生之问题,如此才能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达到生产顺畅。以下就生产中常见的冲压不良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如下,供模具修东西的人参考。1.冲件毛边.(1)原因:a、刀口磨损;b、间隙过大研修刀口后效果不明显;c、刀口崩角;d、间隙不合理上下偏移或松动;e、模具上下错位。(2)对策:a、研修刀口;b、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c、研修刀口;d、调整冲裁间隙确认模板穴孔磨损或成型件加工精度等问题;e、更换导向件或重新组模。跳屑压伤(1)原因:a、间隙偏大;b、送料不当;c、冲压油滴太快,油粘;d、模具未退磁;e、凸模磨损,屑料压附于凸模上;f、凸模太短,插入凹模长度不足;g、材质较硬,冲切形状简单;h、应急措施。(2)对策:a、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b、送至适当位置时修剪料带并及时清洗整理模具;c、控制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降低粘度;d、研修后必须退磁(冲铁料更须注意);e、研修凸模刀口;f、调整凸模刃入凹模长度;g、更换材料,修改设计。凸模刃入端面装顶出或修出斜面或弧性(注意方向)。减少凸模刃部端面与屑料之贴合面积;h、减小凹模刃口的锋利度,减小凹模刃口的研修量,增加凹模直刃部

  面的粗糙度(被覆),采用吸尘器吸废料。降低冲速,减缓跳屑。屑料阻塞原因:a、漏料孔偏小;b、漏料孔偏大,屑料翻滚;c、刀口磨损,毛边较大;d、冲压油滴太快,油粘;e、凹模直刃部表面粗糙,粉屑烧结附着于刃部;f、材质较软;g、应急措施。对策:a、修改漏料孔;b、修改漏料孔;c、刃修刀口;d、控制滴油量,更换油种;e、表面处理,抛光,加工时注意降低表面粗糙度;更改材料,f、修改冲裁间隙;g、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注意方向),使用吸尘器,在垫板落料孔处加吹气。下料偏位尺寸变异原因:a、.凸凹模刀口磨损,产生毛边(外形偏大,内孔偏小);b、设计尺寸及间隙不当,加工精度差;c、下料位凸模及凹模镶块等偏位,间隙不均;d、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e、导向件磨损;f、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g、模具闭模高度调整不当;h、卸料镶块压料位磨损,无压料(强压)功能(材料牵引翻料引发冲孔小);i、卸料镶块强压太深,冲孔偏大;j、冲压材料机械性能变异(强度延伸率不稳定);k、冲切时,冲切力对材料牵引,引发尺寸变异。对策:a、研修刀口;b、修改设计,控制加工精度;c、调整其位置精度,冲裁间隙;d、更换导正销;e、BgNVBA更换导柱、导套;f、重新调整送料机;g、重新调整闭模高度;h、研磨或更换卸料镶块,增加强压功能,调整压料;i、减小强压深度;j、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k、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以改善冲切时受力状况。许可时下料部位于卸料镶块上加设导位功能。卡料原因:a、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b、生产中送距产生变异;c、送料机故障;d、材料弧形,宽度超差,毛边较大;e、模具冲压异常,镰刀弯引发;f、导料孔径不足,上模拉料;g、折弯或撕切位上下脱料不顺;h、导料板之脱料功能设置不当,料带上带;i、材料薄,送进中翘曲;j、模具架设不当,与送料机垂直度偏差较大。对策:a、重新调整;b、重新调整;c、调整及维修;d、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e、消除料带镰刀弯;f、研修冲导正孔凸、凹模;g、调整脱料弹簧力量等;h、修改导料板,防料带上带;i、送料机与模具间加设上下压料,加设上下挤料安全开关;j、重新架设模具。料带镰刀弯原因:a、冲压毛边(特别是载体上);b、材料毛边,模具无切边;c、冲床深度不当(太深或太浅);d、冲件压伤,模内有屑料;e、局部压料太深或压到部局部损伤;f、模具设计。对策:a、研修下料刀口;b、更换材料,模具加设切边装置;c、重调冲床深度;d、清理模具,解决跳屑和压伤问题;e、检查并调整各位卸料及凹模镶块高度尺寸正确,损伤位研修;f、采用整弯机构调整凸模断裂崩刃(1)原因:a、跳屑、屑料阻塞、卡模等导致;b、送料不当,切半料;c、凸模强度不足;d、大小凸模相距太近,冲切时材料牵引,引发小凸模断;e、凸模及凹模局部过于尖角;f、冲裁间隙偏小;g、无冲压油或使用的冲压油挥发性较强;h、冲裁间隙不均、偏移,凸、凹模发生干涉;i、卸料镶块精度差或磨损,失去精密导向功能;j、模具导向不准、磨损;k、凸、凹模材质选用不当,硬度不当;i、导料件(销)磨损;m、垫片加设不当。⑵对策:a、.解决跳屑、屑料阻塞、卡模等问题;b、注意送料,及时修剪料带,及时清洗整理模具;c、修改设计,增加凸模整体强度,减短凹模直刃部尺寸,注意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细小部后切;d、小凸模长度磨短相对大凸模一个料厚以上;e、修改设计;f、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细小部冲切间隙适当加大;g、调整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h、检查各成形件精度,并施以调整或更换,控制加工精度;i、研修或更换;j、更换导柱、导套,注意日常保养;k、更换使用材质,使用合适硬度;i、更换导料件;m修正,垫片数尽可少,且使用钢垫,凹模下垫片需垫在垫块下面。折弯变形尺寸变异原因:a、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b、折弯导位部分精度差、磨损;c、折弯凸、凹模磨损(压损);d、模具让位不足;e、材料滑移,折弯凸、凹模无导位功能,折弯时未施以预压;f、模具结构及设计尺寸不良;g、冲件毛边,引发折弯不良;h、折弯部位凸模、凹模加设垫片较多,造成尺寸不稳定;i、材料厚度尺寸变异;j、材料机械形能变异。对策:a、更换导正销;b、重新研磨或更换;c、重新研磨或更换;d、检查,修正;e、修改设计,增设导位及预压功能;f、修改设计尺寸,分解折弯,增加折弯整形等;g、研修下料位刀口;h、调整,采用整体钢垫;i、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j、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冲件高低(一模多件时)(1)原因:a、冲件毛边;b、冲件有压伤,模内有屑料;c、凸、凹模(折弯位)压损或损伤;d、冲剪时翻料;e、相关压料部位磨损、压损;f、相关撕切位撕切尺寸不一致,刀口磨损;g、相关易断位预切深度不一致,凸凹模有磨损或崩刃;h、相关打凸部位凸凹模有崩刃或磨损较为严重;i、模具设计缺陷。(2)对策:a、研修下料位刀口;b、清理模具,解决屑料上浮问题;c、重新研修或更换新件;d、研修冲切刀口,调整或增设强压功能;e、检查,实施维护或更换;f、维修或更换,保证撕切状况一致;g、检查预切凸、凹模状况,实施维护或更换;h、检查凸、凹模状况,实施维护或更换;i、修改设计,加设高低调整或增设整形工位。10.维护不当(1)原因:a、模具无防呆功能,组模时疏忽导致装反方向、错位(指不同工位)等;b、已经偏移过间隙之镶件未按原状复原。(2)对策:a、修改模具,增防呆功能;b、采模具上做记号等方式,并在组模后对照料带做必要的检查、确认,并做出书面记录,以便查询。在冲压生产中,模具的日常维护作业至关重要,即日常注意检查冲压机及模具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冲压油的供给导向部的加油。模具上机前的检查,刃部的检查,各部位锁紧的确认等,如此可避免许多突发性事故的产生。修模时一定要先想而后行,并认真做好记录积累经验。硬成型1、根据图纸要求或样件确定基准模(一般是以较难打磨的为基准)A、清角(一般比原来小1~2尺即可)。清角时,砂轮片或磨头、乌钢刀切入量不要太深、参差不平顺。B、打磨雕刻痕迹,打磨时要注意带柄砂轮的走向应与雕刻痕迹方向相同或其成一定交叉的角度,下点要轻盈,缓慢加力,尽可能拉长痕迹。注意:带柄砂轮要经常铣平,这样打磨2、合模、基准模涂上红丹(红丹不能调太稀),不能涂得太厚,要薄薄一层。、用铜棒敲打模仁中间部分,用力要适当(力的大小可根据模具的大小来确定)0、不要盲目地根据红丹吃进情况来进行打磨,在合模的过程中,要借用高度尺测量一下模仁的平行度是不是已经走掉(切记)。、红丹吃得较紧的(出现黑点)点、面、角、不易被发现的区域先磨掉。、上下模红丹的研合率在85%以上就可以。、在没有上机台之前,先把料厚大概地扣一下,一般先磨掉料厚直径?x70%-80%、基准模推石头、打砂布。3、组装模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组装模具时尽可能从正面锁螺丝、打销钉。在设计时也应尽量满足此要求,这样装、拆模具较为方便,工作量大幅度减少。、如果凸、凹模重量较重,尺寸较大,要钻好吊钩螺丝孔,以方便装拆。、注意方向,该做记号的要做上记号。、装导柱、导套应注意防反。4、上机台扣料厚、试模、上机台扣料时,先空走一次,确定没任何问题后,再用0.5f0.8f1.0f1.2f1.5-2.0等依次把料厚扣好,不允许一开始就用设计厚度的板料来压,防止造成模具卡死(切记)0、上机台合模时,一般不允许再磨基准模。、试模抓料边时,应最好能够降低板料的浪费。、制作定位时,尽量使其放料、取料简单方便,不要造成过定位。软成型(带弹簧或顶杆称之)应用软成形模具的零件一般都是形状复杂多样,型面高度落差较大或局部容易起皱的零件。优点:零件成形稳定、卸料简单、定位方便。缺点:制作繁琐、成本比较高。1、需考虑顶杆和弹簧的高度、系数和压紧力。2、其它与硬成形相同。拉延模1、无论是凸花尺角,还是凹花尺角。打磨和清角后,尺角都应光滑圆顺,绝不允许凹凹凸凸的现象,且淬火处理后硬度要>50HRC2、顶杆高度要一致,偏差<±0.1mm直径偏差<±0.2mm且强度要足够。3、顶杆过孔不能太大,一般为顶杆直径?+1mm即可。4、压料板一定要有导向,且间隙要合理(0.02〜0.03),如拉延力大、板料较厚,压料板要整块进行热处理、且硬度要达到一定要求。5、拉延筋布置要合理、圆顺、没有棱角,硬度要达到一定要求。6、拉延筋的

  尺寸可根据真实的情况适当调整,但不能太小,否则不起作用。7、注意料的大小是否合适,料太小会导致拉延件起皱,料太大会导致拉延件破裂。8主机压力,缓冲压力会影响拉延件:(1)起皱;(2)破裂。如果拉延件破裂又起皱,一定要考虑板料的流向,还可考虑是不是先破裂后造成走料太快再引起起皱。9、所用料的材质对试模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拉延件的形状越复杂对材质的要求越高。10、如果拉延件破裂、放大尺角时,一定要依据图纸(有整形部位或废料区域可以不依据图纸的规定)。11、通常情况拉延件破裂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及原因:①一下模尺角太小或不顺;②一料的流量不足;③一上模尺角太小或不顺。落料冲孔模1、线切割出来的刀口,一般都要轻轻地把痕迹磨掉,再石(注意别把刀口推成尺角),这样做才能够减少刀口与板料的摩擦力,增加刀口寿命。2、落料模在设计时应尽可能的避免尖角出现,以免应力过大,刀口强度过小而造成刀口寿命降低。3、刀口硬度要达到HRC5〜62。4、线切割出来的刀口,一般都要检测垂直度是不是达到要求,纵切刃截面一定要垂直,刀口垂直度应不大于0.01mm不允许有倒锥。5、上下模的刀口间隙可依据板料的厚度区分:6、组冲头之前,先确定冲头座与冲头底面是否平。如是不平,先把工作平面配平,只允许打磨冲头底面。7、组冲头时,先考虑冲头座的摆放,然后把冲头插入孔中3〜5m(最好用塑料薄膜包时要用手捏住冲头,注意是否弹动。如有异动,需重新组。8在打销钉之前,一般先把组冲头时粘上的AB胶水或瞬间胶水清除干净,重组冲头,锁紧螺杆后方可打定位销。9、废料孔排废料一定要顺畅,以冲一次掉一次废料为最佳。如图示:10、落料冲孔模定位要准确,尽量能节省板料为佳。11、如板料较厚,较多冲头,在设计时一般冲头要比刀口短1〜1.5mm最好,这样比较容易卸料。12、弹簧分布一定要合理,在设计时要考虑板料厚度,冲头的大小、多少,可适当加大弹簧。13、压料板在锁紧时,一般要高出刀块一个板料厚度,一般弹簧要预压3〜5mm为最佳。14、如模具形腔较小,冲头较多、难卸料、又装不了较大的弹簧或橡胶,可以考虑使用打杆装置。若实在不行的,可以用双重打杆装置。设计时可参照此方法减少工序,以降低成本。15、板件断面的基本辨认方法:(光亮带、崩裂带各占50%为最佳)16、出现毛刺的基本辨认方法:(全部为光亮带,但不发黑)原因:间隙过大或上模刀口不垂直,不锋利。(全部为光亮带,发黑,发亮)原因:间隙过小或刀口不垂直(刀口容易崩裂事变成尺角)。整形模十侧冲孔1、整形模一般都是到底的,不然此套模具有待确定。2、以整形到底为基准,确定模具闭合高度,测量出限位块(注意料厚)。3、组侧冲凸轮座、把凸轮弹簧取出,确定凸轮行程,一般3mm(保留3mm余量)。、把冲头插入凹模套3〜5mm左右,根据冲头座与凸轮贴密确定凸轮座的位置,固定好凸轮座及冲头后,翻模块插刀。、组插刀时,将插刀紧靠凸轮的背托。如果会突出,需加工插刀座面。4、组侧冲悬吊凸轮座、同上。、把冲头插入凹模套3mm左右,根据冲头座与凸轮贴紧确定凸轮座的位置,固定好凸轮座,翻模块插刀,然后放入弹簧组冲头。如果是0。悬吊侧冲凸轮,可以同时组凸轮座与冲头。5、强制拉回钩应与对应的机构配合合适,不紧不松,用红丹检查,应该显示一层薄薄红丹。6、插刀与凸轮滑块,接触面积应均匀,不能只接触单边,组插刀时要考虑强制拉回钩的活动轨迹。(注:凡是涉及有弹簧的执行机构,一定要考虑执行机构的行程及弹簧的安全值。)7、整形刀块与背托应无间隙,如有间隙须用铜片垫好。8整形刀块的硬度要足够。翻边模注意事项1、折边刀口间隙为料厚少一点,女口0.8mm料厚,间隙可设定为0.7mm,折边刀口间隙应均匀。2、压料板应压出刀口10mm且压力要足够,以防止料凸起。3、零件转角处裂时,应考虑减料边,或者在拉延模加形状,但先考虑刀口间隙和减料边,转角皱时也应考虑刀口间隙太大,料是否没地方走,也要减料边(依图纸)。4、折边后的零件如有划伤和拉毛的现象,证明模具折边刀的硬度不够,可进行热处理或钢焊条补焊,修顺,推石头,抛光。5、模具一般要进行热处理的部位有:拉延模尺角、拉延筋、剪边模刀口、整形模刀块等。装、试模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模具闭合高度hl:在模具搬上机台之前,首先要确定的下死点位置离工作台面的高度h2。当h2

  h1为止,才能装模。2、装模时不允许用点动,要用铁棒转动飞轮把主机往下调,以免把主机顶死、损坏模具或出现安全事故。3、确定机台是否适合模具的各个条件,是否有顶杆,宽度、高度、重量是否合乎要求。4、调试模具时不能一下子把主机往下调。要慢慢地调,以免造成把机台顶死、保险块损坏或把模具压坏。5、导柱、导套要擦干净加上润滑油,模仁也不能有粉尘、铁屑等。拉延模一般都要上点油。模具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1、拉延模板件不稳定,易拉伤、起皱、开裂,R角处有暗伤。应对措施:检查顶杆是否高度一致,压料板、上模表面是否有拉伤痕迹(硬度不够),是否有砂孔,尺角是否圆顺光亮或太小,主机或顶出压力是否有异常,板料的材质、尺寸是否有变动。2、成形模板件不稳定,R角处有暗伤,卸料不畅。应对措施:检查定位是否松动,把R角磨顺或放大,顶料器弹簧是否变形或变小。3、落料冲孔模毛刺过大,板件不好卸料,废料排不出,刀口边缘有勾料现象。应对措施:检查刀口、冲头是否锋利、垂直,间隙是否过大或过小,废料孔是否合乎要求,压料板与刀口之间是否太小,弹簧是否变形或太小,刀口吃入量是否太深或太大。4、侧冲、悬吊模毛刺过大,冲头易崩,凸轮难退回,废料排不出。应对措施:检查冲头吃入量是否太深(悬吊一般为2mm即可),凸轮是否有松动,行程是否太长,弹簧是否变形或太小,凸轮压板与滑块间隙是否太小,废料孔是否合乎要求。5、翻边模翻边处凹凸不平,转角处起皱,拉毛,翻边宽度不稳定。应对措施:检查边刀与压料间隙是否过大(一般为料厚的一半),上下模刀块间隙是否太大或太小,硬度是否达到一定的要求,转角处料边是否太长,压料板是否过低或弹簧压力太小。注意:在模具没有开始制造之前,先要把模仁周边及上下模板边缘进行倒角,这是必不可少的,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工作。

  本文档为【模具维修需要注意的几点及处理方法全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联的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是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美文欣赏之AFatheraSonandanAnswer父亲、儿子与答案

  美文欣赏之Thesethingsshallneverdie这些美好不会消逝

  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神中学生物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学高一生物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验试题含解析

  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第二中学生物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