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SM 模型 经营分析必备
产品详细介绍:
O是高层的宏观目标,从O到G会参考可量化监控的内外部数据,G则随着目前收集到的环境数据,做一些范围动态调整。
比如某公司定了“实现销售额上涨的速度行业第一,实现利润倍增”的宏大目标,那么可做如下拆解:
这样,如果真的明年大环境更差,那么目标可以合理降低;如果大环境变好,那么目标可以合理提升。不用每次都哭爹喊娘打嘴仗,极大提升效率。
特别是依赖新业务、新渠道、新产品、新营销实现增长的公司,更得关注研发、产品、销售、运营部之间配合。
因此在拆目标时,优先把业务策略S梳理清楚,让每个部门看清自己的作用,这样不但能减少部门间扯皮,而且能确保目标落地。
注意!在制定S的时候,销售部门的任务一般是最清晰的,肯定主要是“实现XXX亿元收入”,所以,制定S的重点,是清晰其他部门对销售的贡献,把辅助作用说清楚。
重营销的行业,比如电商、快消品,市场部/运营部的作用会很大,一般优先理清楚:到底多少销售是靠促销实现的?营销投入产出比要做到多少
重营销的行业,比如电商、快消品,市场部/运营部的作用会很大,一般优先理清楚:到底多少销售是靠促销实现的?营销投入产出比要做到多少
重研发的行业,比如高技术企业/互联网公司,产品/研发部门的作用会很大,一般优先理清楚:新推出的产品,对标哪些竞品,功能要做到什么程度,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口碑要达到什么水平
重研发的行业,比如高技术企业/互联网公司,产品/研发部门的作用会很大,一般优先理清楚:新推出的产品,对标哪些竞品,功能要做到什么程度,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口碑要达到什么水平
重销售的行业,比如线上线下都在铺渠道,广撒网的成长型企业,一般优先理清楚:不同渠道的作用、渠道之间关系,每个渠道投多少,产出多少
重销售的行业,比如线上线下都在铺渠道,广撒网的成长型企业,一般优先理清楚:不同渠道的作用、渠道之间关系,每个渠道投多少,产出多少
这一块需要结合企业具体业务来设计。清晰了重点,才好进一步做年度工作规划和分配预算,每一分资源花在哪里清清楚楚。而不是简单的看着去年的数要资源。
某公司,业务定了一个策略S:加强对大客户新品推销,提升大客户新品订单量。
那么监控M,就不能是“新品订单量”,订单量是终极目标。得往上游找实现订单的流程。
与业务一起梳理后,发现该公司有5个操作的过程(如下图),这才是要监控的过程指标。
注意!有些业务的过程指标可能很难量化,比如研发部门,怎么判断这样的产品研发是不是满足市场需求?
这里需要研发部门主动做一些数据收集,比如用户调研,产品测试等等,这样增加了数据反馈,才知道效果。
3、业务有清晰的思路,能制定出像样的策略,而不是简单“去年100今年110”
如果一个公司,部门之间山头主义严重,领导们只会拍脑袋,数据采集很少,那再好的方法,肯定也是没法落地的。
对我们个人而言,能多掌握一些方法,多看一些成功经验,然后跳槽去更好的公司,才是最佳出路。